近日,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牡丹江北方合金工具有限公司,对新型多元复合撞击释能材料技术实施转化和产业化。2018年10月13日,该成果转让签约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成果受让方牡丹江北方合金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总工程师秦玉其,成果转让方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张青山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树奎教授,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成果技术负责人、材料学院刘金旭特别研究员,以及项目组成员冯新娅、贺川等参加签约仪式,仪式由李树奎主持。
多元复合撞击释能材料是一类新型的高性能毁伤元材料,对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重大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技术负责人刘金旭、团队负责人李树奎等为代表的研发团队经过长期努力,采用多元组分复合、界面活化及相分布控制等方法,在赋予材料高能量和高钝感的同时,还实现了材料在高速冲击条件下具有高释能效率和高能量释放速率,可替代若干型装备中的重要毁伤功能模块,实现安全性及终点毁伤效能的显著提升,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多型装备。该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装备预研项目的支持。
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团队、学院及技术转移中心等学校相关部门研究决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和市场优势,加速实施成果转化。此前,校企双方经过深入洽谈交流,商定了通过许可方式和“入门费+产值提成”模式,实施该项成果的转化应用,并履行了技术转让的相关审核审批手续。会上,双方代表签订了协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经学校授权,牡丹江北方合金工具有限公司将负责实施该材料的产业化批量生产,并直接应用于相关产品。
签约仪式上,学校团队就成果技术内容、双方合作历史及成果转让达成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张青山、韩东等与会领导分别讲话,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果,联合开展新产品技术升级和应用推广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共同探索“北理工-121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成果完成团队简介:
研究团队隶属毁伤与防护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是该创新团队中的子团队,长期从事战斗部关键部件用穿破甲材料、新型多功能特种毁伤元材料以及轻质装甲防护材料研究。依托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装备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项技术成果的主要参研人员包括技术负责人刘金旭、团队负责人李树奎等及团队的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技术负责人刘金旭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师,1982年出生,博士,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员,毁伤与防护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成员。
2000-2004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读本科;2004-2009在北京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13年晋升副教授,2015年获博导资格,2017年转入新体系特别研究员。
团队负责人李树奎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毁伤与防护材料学科方向责任教授,毁伤与防护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带头人之一。研究员职称,受聘二级教授岗。
1983-1987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读本科,1987-1990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表征、毁伤与防护材料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部级奖7项,研究成果在多个型号上获得应用。